攻克贫困堡垒,区委书记这样排兵布阵
日期:2019-07-05
来源:微七星关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深度贫困地区要如期实现脱贫,我们就必须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
7月3日至4日,为深入研究我区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较高和贫困人口较多村的脱贫工作,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崔英魁到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区和撒拉溪镇钟山村进行调研指导。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张万泽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丁家寨社区虽贫困发生率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16人。而钟山村是我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行政村,贫困发生率达22.5%。7月2日的区委常委会议上,崔英魁主动将钟山村划为自己包保的“责任田”。
此次调研指导,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细化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较高和贫困人口较多村的脱贫措施,全力解决好脱贫攻坚打法不精准的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产业,通过合作社选择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并辅以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群众的收入才能得到稳妥保障,脱贫的经济基础才能得以夯实。调研中,崔英魁察看了丁家寨香菇种植合作社、精品水果种植合作社和位于钟山村的祥瑞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扶贫就业车间。
“合作社经营状况如何?销路怎么样?群众如何从中获得收益?合作社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调研点上,香菇出菇情况、树莓和葡萄长势、猪的养殖情况和扶贫车间里工人的培训和工作等情况都是崔英魁察看的重点。
“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仅是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务工赚钱,大家的思路要进一步开放,要结合实际探索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多要素入股合作社取得分红,确保贫困群众能实现多渠道增收。”调研中,崔英魁一再强调要聚焦“确保按时打赢”,对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盯准市场、结合实际选择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短平快优势产业,用好各类平台全力打通产销渠道,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吸纳更多群众参与实现增收,为我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农业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崔英魁还就扶贫就业车间建设工作再次进行强调:扶贫就业车间不仅能建在集镇上,行政村和人口聚集的自然村寨也可以探索建立扶贫车间,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还能做到送岗位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既能解决了群众外出务工家中老小无人照料的顾虑,又能增加群众收入,可以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务工增收便利性和积极性。同时,扶贫车间还能弥补环境因素导致产业发展困难的问题。
钟山村山高谷深,耕地支离破碎,加上水资源并不充裕,发展种植业较为困难,这也是导致该村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所在。
6月1日,在杨家湾召开的全区扶贫车间工作推进会上,崔英魁在部署集镇建设扶贫车间时,就提出了在行政村和人口聚集的自然村寨探索建立扶贫车间的思路。会后,钟山村按照会议精神进行探索,建立了村级扶贫就业车间,进行挂锁的组装生产。目前,该扶贫就业车间已吸纳20余名贫困群众进行培训和就业,送岗位和技术到家门口的扶贫方式得到了该村广大贫困群众的高度认可,我区的脱贫攻坚经验再次得到了丰富。
调研中,崔英魁还分别与两个村(社区)“两委一队三个人”召开了座谈会,传达了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逐户分析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研究脱贫措施,并针对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较高和贫困人口较多村脱贫提出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切实做到思想上再深化、措施上再精准、行动上再有力,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查缺补漏,深入抓好“五个专项治理”,坚决打好“四场硬仗”,全力打好“2019夏秋决战”,确保如期摘帽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上级的安排部署,也是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要求。近期以来,在区委的统筹下,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更加有力,保障机制也更加完善,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再次加快。
把握时间就是把握战机,自区委常委会上决定由区级领导包干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之后,区四大班子领导立即奔赴各自包干的贫困村开展工作,逐户研究和细化贫困群众的脱贫措施,在全区上下一条心的工作格局下,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的精准脱贫要求得到有力落实。
面对脱贫攻坚战中剩下的深度贫困顽敌,就要通过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战术予以彻底切除。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脱贫中学会脱贫,一路走来,我们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贫作战经验”,也坚定了攻坚必胜的士气。战胜最后的贫困顽敌,久经脱贫沙场的攻城将士们定会一路高歌猛进,如期凯旋。(王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