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抗日英雄刘仁
日期:2020-05-29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图为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刘仁,原名刘传辉,毕节市(今七星关区)人,初中文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刘仁自幼聪明好学,擅长书法、绘画。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全国人抗日救亡热情的持续高涨,毕节民众也纷纷涌上街头响应全国的爱国斗争,年仅12岁的刘仁在这时萌生了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了拯救民族的伟大理想。
1933年年底,毕节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主力军“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成立,刘仁常在“草原社”的活动中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进步书刊,聆听革命志士的演讲,在不断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武装了自己的头脑。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毕节,刘仁得知红军队伍的到来,满心欢喜。当红二、红六军团在当地扩红时,他就积极报名参军。因他有一定的文化,又擅长书法、绘画,就被留在红六军团政治部当宣传干事,随后跟随红六军团一起长征。
入伍后,由于其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工作认真,通过部队教育,思想觉悟快速提高,随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刘仁被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2营。1937年9月,刘仁随师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参加抗战,同年10月中下旬,参加雁门关伏击战。
1939年2月至4月,随师粉碎了日军对晋西北的围攻,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5月又随师配合晋察冀八路军打击日军进犯,毙伤俘敌旅团长以下数千人,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9年4月至10月,刘仁先后参加了平原歼灭战、灵寿县陈庄战斗和著名的黄土岭战斗。此时的刘仁已从刚参军时的"楞头青"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杀敌勇猛的革命战士,历任所在部队的作战股长、营长等职。
1939年年底,刘仁被部队选送到延安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回到359旅任718团参谋长。1940年6月至7月,刘仁积极配合团长制定作战方案,战斗中亲临作战第一线战斗,指挥晋西北军民粉碎了日军的"夏季扫荡"。8月,参加了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1年,刘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开展的军民"大生产"运动,随王震将军率部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
1943年,他率部队赴华北战场,这时,正值日寇对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刘仁机智勇敢,带领战士们巧妙应对,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英勇杀敌。
在一次激战中,他身负重伤,不幸被日军抓捕,面对凶狠残暴的日寇,刘仁临死不屈,毫不畏惧,怒视着日军,被日军残忍地活埋,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四岁。(七星关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