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
日期:2017-06-30
来源:区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2017年6月15日,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景仰已久的红色圣地——井冈山。虽然天空不作美,从出发到目的地一直下着淅沥的小雨,但并未影响大家激动的心情,远处的迷雾仿佛给意念中的井冈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从老师那儿领到红军服穿上身后,大家的心情异常兴奋,对未来几天的培训学习充满了期待。
这一次的培训学习,每一堂课都扣人心弦、深受启迪,或喜或悲,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各有所思、各有所悟。回想当年的革命征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峥嵘岁月。
第一堂课,肖邮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客观叙述了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让我从以往杂乱的记忆中理顺了中国革命历史脉络,深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队伍上井冈山的历史背景以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众所周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一个故事,一次感动,一阵震撼,一生受益。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我们静心聆听了一位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揭开尘封的历史,一段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史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净化和洗礼。伍若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也是朱德元帅的妻子,跟随红军大部队辗转各地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国命党大部队“会剿”井冈山的战斗中,伍若兰不幸受伤被捕。受尽酷刑后,伍若兰宁死不向敌人低头,最终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城边,首级悬挂于长沙街头,这一年,伍若兰年仅23岁。
烈士虽去,音容犹在,英魂不灭,浩气长存!伍若兰不卑不亢的精神和光辉的事迹,被永远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革命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感人的壮举一串一串……
被誉为“井冈双雄”的袁文才和王佐,是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两位地方首领。在革命党人龙超清的教育和影响下,率部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井冈山地区坚持同敌人作斗争。秋收起义遭重挫后,毛泽东同志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在袁文才、王佐二人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工农革命军得以在井冈山上安了家,让革命的火种保存下来。可以说没有袁文才、王佐,就没有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行,就没有朱毛会师,就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还有铁骨师长张子清、红军班长马奕夫、团长王尔琢、军长伍中豪等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全天下贫苦大众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茨坪和大井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通过现场教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那段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沉重历史。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他们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们想寻找答案。
我想,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正是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迫切需要的东西。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轻装前行的我们,走完这一段弯曲的上坡小路,大家都气喘吁吁,脚步沉重。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士、井冈山的老百姓在缺衣少粮、枪林弹雨的恶劣条件下,还要在这曲折陡峭的山间小路负重前行,送枪支粮食、运送伤员,可想何等的艰难。历史证明,正是有了井冈山老百姓的支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壮大。
现场访谈教学课堂上,大家有幸见到了袁文才、王佐、曾志的后代,从他们的口诉中,我们又深入了解了几位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和他们为革命事业而作出的巨大牺牲。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不论是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她都坚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她是位高权重,但她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她的儿子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农民。曾志生前曾留下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这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几天的培训学习,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这些感人事迹无一不在彰显着“井冈山精神”。那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我想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把优良的革命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围绕“大扶贫”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实,为坚决打赢“113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我个人认为,目前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波,是最致命的滑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数的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誓做勇于奉献,勤奋工作的表率;严守党纪法规,忠诚干净担当,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要树立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联系实际,在纪检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三、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褒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从严治党任务繁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正确把握复杂环境,不断创新执纪监督方式,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这次难忘的井冈山之旅,丰富了阅历,磨炼了意志,我会时刻牢记井冈山精神,把它融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中去,不断增强热爱本职工作、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敏)
这一次的培训学习,每一堂课都扣人心弦、深受启迪,或喜或悲,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各有所思、各有所悟。回想当年的革命征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峥嵘岁月。
第一堂课,肖邮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客观叙述了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让我从以往杂乱的记忆中理顺了中国革命历史脉络,深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队伍上井冈山的历史背景以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众所周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一个故事,一次感动,一阵震撼,一生受益。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我们静心聆听了一位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揭开尘封的历史,一段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史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净化和洗礼。伍若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也是朱德元帅的妻子,跟随红军大部队辗转各地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国命党大部队“会剿”井冈山的战斗中,伍若兰不幸受伤被捕。受尽酷刑后,伍若兰宁死不向敌人低头,最终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城边,首级悬挂于长沙街头,这一年,伍若兰年仅23岁。
烈士虽去,音容犹在,英魂不灭,浩气长存!伍若兰不卑不亢的精神和光辉的事迹,被永远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革命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感人的壮举一串一串……
被誉为“井冈双雄”的袁文才和王佐,是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两位地方首领。在革命党人龙超清的教育和影响下,率部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井冈山地区坚持同敌人作斗争。秋收起义遭重挫后,毛泽东同志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在袁文才、王佐二人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工农革命军得以在井冈山上安了家,让革命的火种保存下来。可以说没有袁文才、王佐,就没有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行,就没有朱毛会师,就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还有铁骨师长张子清、红军班长马奕夫、团长王尔琢、军长伍中豪等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全天下贫苦大众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茨坪和大井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通过现场教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那段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沉重历史。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他们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们想寻找答案。
我想,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正是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迫切需要的东西。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轻装前行的我们,走完这一段弯曲的上坡小路,大家都气喘吁吁,脚步沉重。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士、井冈山的老百姓在缺衣少粮、枪林弹雨的恶劣条件下,还要在这曲折陡峭的山间小路负重前行,送枪支粮食、运送伤员,可想何等的艰难。历史证明,正是有了井冈山老百姓的支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壮大。
现场访谈教学课堂上,大家有幸见到了袁文才、王佐、曾志的后代,从他们的口诉中,我们又深入了解了几位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和他们为革命事业而作出的巨大牺牲。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不论是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她都坚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她是位高权重,但她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她的儿子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农民。曾志生前曾留下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这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几天的培训学习,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这些感人事迹无一不在彰显着“井冈山精神”。那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我想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把优良的革命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围绕“大扶贫”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实,为坚决打赢“113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我个人认为,目前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波,是最致命的滑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数的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誓做勇于奉献,勤奋工作的表率;严守党纪法规,忠诚干净担当,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要树立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联系实际,在纪检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三、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褒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从严治党任务繁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正确把握复杂环境,不断创新执纪监督方式,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这次难忘的井冈山之旅,丰富了阅历,磨炼了意志,我会时刻牢记井冈山精神,把它融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中去,不断增强热爱本职工作、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敏)
上一篇:书与容颜
下一篇:【纪检人手记】遇见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