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征文选登】康家大沟的“金猴子”
日期:2017-09-01
来源:区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砂锅,砂锅,本少利多。”
猴幺伯其实不姓候(猴),只是脑壳好用,人又长得精瘦精瘦的,眼睛一转就是一个主意,康家大沟的人都这样叫惯了,反到将他本来姓康的事淡忘了。这不,刚刚从大队开完会,摸黑走回到家的他,就开始盘算着,要拖砂锅进城卖。
“想搞“投机”,你不怕挨斗!”盯着口叼叶子烟杆,手捋胡须,嘴里含混不清,念念有词,却又象特别认真地把卖砂锅当回事的猴幺伯,幺伯娘赶紧发话。
“怕你比我这个生产队长还要懂,刚才开会讲的,中央说了要搞活经济,抓得住耗子就是好猫。”
说干就干,猴幺伯翻箱倒柜,盘出所有家当,又向左邻右舍借了些,凑足四十块八角三分本钱。又白天出工做集体的活路,晚上偷闲等空加了三个工,自己做人力车。隔壁康老幺公,起夜时发现猴幺伯挑灯夜战,问清原因后,训了猴幺佰一通:“庄稼人就好好种庄稼,搞副业也要有搞副业的命。当心公社、大队把你当投机倒把分子,捆起来斗。”老幺公年轻时上过贵阳,去过重庆,是见过世面的人。
猴幺伯是下定决心就一定要做的人。
在一个忌务天——照例是不用出工的,鸡叫头遍时,猴幺伯叫上两个大儿子:麻鸽和花雀,偷偷趁黑出了门,给自己的砂锅生意开了张:虽然中央说了,抓得住耗子就是好猫,还说要搞活,要开放,可是猴幺伯才不想当这个出头鸟——他还是生产队长呢。至于幺儿七一,猴幺伯从开头就没有想带他,一来还太小;二来,在个鬼娃儿一天到晚就晓得画画,还不顾猴幺伯的雅号,鬼画了张大大的《金猴怒打白骨精》,贴在板壁上,让到过幺伯家的人看了那三分神似的孙猴子,忍都忍不住笑。为这件事,猴幺伯心里一直很窝火。
当然,人们又逐渐开始叫他金猴子了。
三年过去了,猴幺伯在康家大沟第一家砌上了四列三间的砖房,披上大红花的房梁架上房顶那天,长期在路天坝头拉板车,晒的满身古铜色,全身长满腱子肉的猴幺伯,忙得到处乱串,高喉咙大嗓子地招呼着来看热闹的乡亲们。还特意在房梁上顶时放火炮,撒了上梁粑和红钱,赢得大人小孩一阵热闹、哄抢。
“康家沟,康家沟,肥水朝外流,姑娘往外走,小伙愁白头。”康家大沟本是个穷地方,四十多户康姓人顺沟而居,沟两边是陡峭的山坡,每年一到雨季,肆虐的山洪都要将两边坡地上的泥土往外刮,地越种越瘦,人越住越穷。猴幺伯上梁挂红,绝对是康家大沟十多年来的大事情。
“还是你金猴子厉害,才几年天气就有办法了,砌了这样好的房子!”康老幺公说得两眼放光,“在旧政府的时候,地主家的房子都没有你家气派。还是金猴子胆子大。”
“厉害的是邓小平,我以前还不是一样的苦,一年分的口粮才够半年吃。今年五十了,才坐上了砖房。”猴幺伯声音洪亮,震得耳膜翁翁作响。
那天唯一不高兴的是十岁的七一,他一大早就拼猴幺伯买 “小电影”,他听进城卖砂锅的麻鸽说的,城里已经有了,可以搬到家来看的。猴幺伯看哄不了十二,就吼了他。
猴幺伯家的麻鸽和花雀都不想拉板车拖砂锅卖,他们嫌这行苦,风里来雨里去不说,上千斤重的一车砂锅,上坡时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四脚都蹬紧,大汗八颗八颗的淌才拉得上去,下坡时路好还可以放飞车,路不好拿都拿不住。他们就有一次下坡时翻了车,一车砂锅打烂大半,亏了七、八块钱不说,麻鸽还因为顾车子和砂锅,脚踝被崴了,一个多月才好完。
兄弟两个一个打算开酿酒厂,一个想开食用菌种植场。猴幺伯犟不过他们,又舍不得这“本少利多”的行当,就请了个帮手接着干。
父子三人都在找钱;幺伯娘专门负责一家人的账目和家务,同样忙得转不开身。康家沟的人都说,这一家有找钱的,还有管钱的,都是金猴子。说他家“投机”的人,也开始用“万元户”来称呼他家了,不过,人们更爱叫他“金猴子。”
猴幺伯总算在阅兵的那一年,在自家的“小电影”看到了邓小平:好有精神,穿着中山装,站在阅兵车上,面前还有一排话筒。经常到城里卖食用菌的花雀说:“这不叫小电影,叫电视;城里有好多家都看上彩色的了,连花的颜色都看得清清楚楚。”麻鸽三岁的儿子马上就拼爷爷买“花电视”看,惹得人们一阵好笑……
要送十四岁的七一到城里读书那年,康家沟好多人都说“金猴子”疯了,有那样多钱,存在银行吃利息都吃不完偏偏要送一个一天只晓得画画的娃娃到城里读书,这钱怕是丢到龙潭里面,连泡都不会起一个。猴幺伯心说:“人是三节草,三穷三富不到老。一家人要长久兴旺,没有文化是不可能的。麻鸽和花雀就是吃没有文化的亏,办的厂就是长不大,已经外出打工了。我也快干不了这“本少利多”的下力活路了…”
…….
再遇见猴幺伯时,是在杭州西湖断桥边,不愧是“金猴子”,八十多岁的他,人照样精瘦精瘦的,眼睛还特别尖,隔老远就认出了老父亲。
七一艺术学院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家乡的教育学院教书,而是漂到南方,打拼多年后,总算安定在杭州,还在当地注册来康乐实业,开了两个公司,专门搞服装设计和电脑印花,七一的服装设计在巴黎和米兰都荣获过金奖,他设计出的作品,总能让人在华丽的都市气息中感受出清新自然的田野风貌,既适合T台走秀,在大都市中穿起来又超凡脱俗。
独特的审美观,敏锐的市场预判力让七一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康乐实业有五百多员工,还有一支服装模特表演队,经常到世界各地巡演,推荐七一设计的产品。
麻鸽和花雀也来给七一帮忙,一个搞物流,一个跑销售。
猴幺伯早就全家搬到杭州了,特意把我们请到他家做客,父亲问为什么落点杭州时,七一说:“这里电商发达,是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创业发展的好地方,连阿里巴巴都落户杭州,我更要这这里发展。”七一扶了扶眼镜,精瘦精瘦的,头显得特别大:“我六年前才决定留在杭州的。我们都是沾了一带一路的光!”
“你们问得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可是神仙在的地方。”猴幺伯对父亲把手一伸,声音还是那么洪亮,震得耳朵翁翁响:“身份证拿来,回去的机票算我的。当年卖砂锅起本时,你还借过我五块二角钱呢!”
问到家乡的变化,听说搞精准扶贫,康家大沟剩下的三十来家人都集体搬迁到镇上,住上小洋楼时,猴幺伯兴奋了:“这样才好!这样才好!”
七一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小学校,那间“外头下大雨,屋头下小雨”的破瓦房就是当年的教室,墙壁上没少被七一用黄土画满图画。得知小学现在建了当地最漂亮的房子,不但有了宽阔的操场,还修了食堂和学生宿舍,学生不仅可以有免费的营养午餐,离校远的还可以住校时,七一想起了自带行李、粮食,背起书包到城里读书的日子,那年他十四岁,正在长身体的他连吃饭都是饱一顿,饿一顿,早一顿,晚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的,一回家就狼吞虎咽的吃东西,看得幺伯娘心子痛……
当然,七一最感兴趣的还是家乡的“大数据”工程,还问我们到过贵安新区没有,那里都有那种类型的企业。我们说:百闻不如一见,既然你远在杭州都听说家乡的大数据和贵安新区,不如回来看看,肯定会找到发展机会的……
更让老父亲吃惊的是,猴幺伯迫不及待地戴起老花镜,拿出平板电脑,像模像样的在“携程”上给我们找起机票来。
这个“金猴子”!怕不止七十二变!
(沈和平)
下一篇:信仰是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