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要闻 > 

言不及私 一心为公

日期:2025-09-2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视力保护色:

“言不及私”意思是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该成语出自《晋书·王湛传》,说的是东晋大臣王坦之为国家大事奔忙,不遗余力,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6岁。临终前致信同僚谢安、桓冲,“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信中未提及任何私人事务,只是忧国忧民、讨论政事。如此忠心耿耿、一心为公,不禁令人敬佩。

  言不及私源于心中有公,为政者把公事放在最高位置,私事自然就靠后了,甚至忘记了。西汉尹翁归去东海郡赴任前,到廷尉于定国府上辞行。于定国打算把自己的两个同乡推荐给尹翁归,谋个一官半职。可二人交谈中,尹翁归都是在讲东海郡的治理问题,一点不涉及两人的私事,搞得于定国也没法张嘴说情。辞别后,于定国不无感慨地对两位同乡说,尹太守公而忘私,处处以朝廷社稷为重,对他切不可以私事相求。

  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写道:“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既然治理公事就不能谋划私业,既然身在官署就别提谋取私利。北魏长孙道生位居三司,但他生活朴素,住宅矮小。外出镇守后,他的子弟另行修缮,建起大堂廊舍。长孙道生回来叹息说:“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没灭,要家做什么,现在强大的敌寇还在漠北活动,我哪能安心住这华美的房舍呢?”便严厉斥责子弟,令其毁宅。长孙道生摒弃个人享乐,所思所虑皆是国事,用言行阐释了“一心为公”的精神境界。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为政者在意志上能抑制私欲,才能一心一意为公家做事;在行为上能克制私情,才能培养好的品质。公与私的边界在一个人的心里,想要分得清,关键在于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判断力、增强意志力,抵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战胜私情、私欲、私心,做到克己奉公、做到公平公正。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试金石。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素来安清贫、乐正道,坚持“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黄开群因战争造成右眼失明,但他“两个口袋分得清”,不多吃公家一个鸡蛋;杨善洲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他们事事出于公心,公私分明、公而忘私,为我们作出了示范、立起了标杆。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当认真思索“言不及私”的含义,把“公”字铭刻心间,常怀夙夜在公之责,始终牢记“公权姓公”,在利益面前不改其心、在诱惑面前不移其志、在考验面前不毁其节,做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好干部。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